2025-05-04
第五届全国工程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2025年4月26日,由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系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工程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全国4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社会组织部门共10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参加会议。

4月26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举行。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主持开幕式。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梅红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李黎明教授,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新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分别致辞。本次研讨会有6个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教授李伯聪在题为《工程社会学的学科自觉和学科发展》的报告中认为,跨学科工程研究已经是国际认可的重点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时代工程社会学研究学者更要发出“中国声音”。

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作了题为《工业社会学的百年形成及发展进路》的报告,总结了工厂制度对社会学理论形成的贡献,以及工业社会学的起源与百年演进历史。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陈文江教授在《产业发展与社会协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的报告中指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人文社科学者应具备历史思维,注重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以对不等间隙钎焊的研发与推广历程为例,阐释了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河海大学施国庆教授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总结了工程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及工程的六个阶段,提出学者应关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社会风险与治理方向。

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业社会学:新议题与新常态》的报告,提出了工业社会发展到智能阶段及其特征,认为人工智能的工程化正在加速推进,工业社会学要直面并承担起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的新议题。

本次学术研讨会设置了 “工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化与智慧工程的社会学研究”“重大工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程的社会影响与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治理”“技术、工人与工程共同体的社会学研究”“工程伦理与工程教育”“工程史与工程实践”等8个平行论坛,分别在4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河海大学与会师生围绕会议主题,在平行论坛汇报了各自研究成果,并积极互动研讨。

孙中艮教授作了题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社会融合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建构》的报告,提出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环境适应-人口发展-文化融合”三维社会融合全生命周期评估体系。

张晓晨副教授作了题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韧性研究》的报告,在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构建了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区“社会支持网络、经济保障机制、公共服务供给、应急响应能力、参与式治理”社会治理五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韧性的完整体系。通过深入剖析具体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梁兵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海平面上升灾害风险动态适应性政策路径:一种为渐变性气候灾害制定的稳健性决策方法》,以“上海市”为例,形成“监测预警-工程防御-应急响应-科技赋能”闭环管理体系,动态平衡短期应急与长期适应需求,为超大城市应对海平面上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论坛闭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尹海洁教授主持。各分会场负责人就分论坛报告内容进行交流,学会新任主任委员杨建科教授作会议总结。


返回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

电话:18012987778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佛城西路8号